◎本土M痘上週新增4例,國內外疫情持續,呼籲符合接種對象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
發佈日期:2024-08-20
今(20)日公布國內上週(8/13-8/19)新增4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居住縣市為北部1例及南部3例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採檢通報,均無M痘疫苗接種紀錄。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2024)年8月19日累計確診403例病例(381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今年累計44例(41例本土及3例境外),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人類M痘疫情始於非洲,原係透過接觸囓齒類或靈長類動物感染,曾分別於中非(剛果民主共和國)及西非(奈及利亞)出現較大疫情,其中中非之病毒傳播力及致死率較高, 2023年3月發現首例第I型傳播;同年9月南基伍省爆發明顯為人際(性)傳播之第I型疫情(後續稱作Ib型);今年6月Ib型疫情陸續蔓延至該國北基伍省,及鄰國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等,亦透過跨國移動傳播至肯亞,其中蒲隆地已爆發數百例規模之疫情。WHO已於8月14日宣告此次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非洲CDC統計今年截至8月16日非洲各國累計報告18,737例病例,其中3,101例確診,541例死亡。
截至8月18日已有81,857人接種M痘疫苗,上週(8/12-8/18)接種807人次,較前一週(8/5-8/11)增加約3成5,為近3個月單週新高。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也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
民眾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國內上週新增17例本土類鼻疽個案,已較前一週下降,惟至8月底仍可能出現個案,提醒民眾、醫療院所仍要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即時就醫及通報診治
發佈日期:2024-08-20
今(20)日疾管署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7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54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47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35例、臺南市6例、臺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其中7例死亡。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上週新增個案分別為高雄市、臺南市及屏東縣、臺中市,年齡介於 5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4例具有慢性病史,6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另新增4例死亡個案(2例為8/13已公布個案),年齡介於 50多歲至70多歲,均具慢性病史,其中1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因自身潛在疾病或類鼻疽併發肺炎死亡。
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提醒民眾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9月1日起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並修訂病例定義,國內重症風險持續,請民眾落實個人衛生習慣並儘快接種XBB疫苗
發佈日期:2024-08-20
今(20)日疾管署經多元監測方式已能有效掌握COVID-19疫情,為降低醫院通報負荷,經諮詢專家後,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通報時效為「1週內」,另修訂病例定義,調整臨床條件為「發燒(≧ 38℃)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 日(含)內出現肺炎或其他併發症,因而需加護病房治療或死亡者。」,並自今年9月1日生效;公費藥物開立條件不變,不影響民眾權益。
上週(8/13-8/19)新增274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8/6-8/12)新增347例下降,低於流行閾值,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45例本土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57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國內新冠疫情下降,將觀察未來一週疫情趨勢,如持續低於流行閾值將可脫離流行期,惟目前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6%及27%為多,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全球COVID-19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其中,歐洲、美洲及西太平洋區陽性率上升,東地中海區則為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韓國COVID-19住院數呈上升趨勢,美國陽性率持續上升,另俄羅斯、希臘及中國等國家之病例數亦處高點。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近28天(6/24至7/21)期間,與前28天期間相比,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分別增加了30%和26%。於7月下旬(7/15至7/21)之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KP.3、JN.1、KP.3.1.1、KP.2占比分別為29.4%、25.7%、18.6%、12.8%,惟尚未增加疾病嚴重度。
國內疫情雖降,但重症死亡風險持續,且國際新冠疫情仍呈上升趨勢,民眾如有出國旅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新冠/肺鏈疫苗專區」( https://gov.tw/eU4 )查閱。
◎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且呈現反轉上升,呼籲民眾保持警覺,留意重症前兆病徵
發佈日期:2024-08-20
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且呈現反轉上升,呼籲民眾保持警覺,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防交叉感染,並請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另外,大人外出返家則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亦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保護孩童健康。
依監測資料統計第33週(8月11日至8月17日)門急診就診計12,727人次,較前一週(11,588人次)上升9.8%,近期就診人次呈反轉上升趨勢,處流行期,研判疫情傳播風險持續;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0型為主(佔31.6%),克沙奇A16型次之(佔26.3%),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惟感染個案均為輕症。今(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
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疾管署已製作腸病毒防治相關影片、海報及單張等衛教資料,歡迎民眾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下載運用及查詢相關資訊,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新聞稿
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