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疫情專區

Print
    最新國內疫情 (112/03/13-112/03/19)
    資料來源:內科部(台南分院)

    ◎目前正值禽流感疫情流行期,近期禽場檢出H9N2病毒,呼籲禽畜相關工作人員工作時正確佩戴個人防護裝備,民眾遵守「5要6不」原則

    發佈日期:2023-03-17

    今(17 )日國內禽場禽流感疫情持續升溫,日前一禽場檢出H9N2病毒,為我國首度於禽場檢出此亞型病毒株,呼籲禽畜/動物防疫工作人員於工作時應佩帶個人防護裝備及落實呼吸道衛生。倘有類流感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另一般民眾亦應減少接觸禽鳥。針對國內檢出H9N2亞型病毒之禽場,衛生單位已針對從事撲殺、清場相關人員協助其個人防護裝備穿脫相關衛教,並已於第一時間造冊與進行健康狀況追蹤等防治措施,目前掌握接觸者防治人員20人、禽場人員1人,共21人,皆無出現類流感症狀。另針對國內禽流感疫情之接觸者,自今(2023)年1月起,相關接觸者列冊健康管理追蹤共695人(分屬47場),均未發現新型A型流感人類個案。

    WHO 2023年2月24日針對H9N2風險評估表示,目前多數病例曾接觸禽鳥或受汙染環境,由於病毒於家禽中持續流行,預期將持續出現零星人類案例,惟目前證據顯示其尚未獲人際傳播(人傳人)能力,社區傳播可能性低,但可能出現偶發人類感染病例,需密切監測。H9N2目前屬於對人的疾病嚴重程度為「低」之新型A型流感亞型。

    感染禽流感之家禽其呼吸道分泌物及排泄物都可能含有病毒,工作人員若不慎接觸,很可能透過呼吸道、眼、鼻及口腔黏膜等傳染途徑進入人體,人類暴露及感染風險增加,籲請禽畜相關工作人員,落實工作時佩戴個人防護裝備。為防範新型A型流感請醫師如遇類流感患者,請確實詢問其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倘符合新型A型流感通報條件(如附件),務必儘速通報。另請民眾遵守「5要6不」原則,「5要」:肉類及蛋要熟食、要以肥皂澈底洗手、出現症狀,要戴口罩速就醫並告知職業及接觸史、與禽畜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要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6不」: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肉品、不接觸或餵食禽畜、不野放及隨意丟棄禽畜、不將飼養禽畜與其他禽畜混居、不去空氣不流通或人潮擁擠的場所。

    ◎自3月20日起,COVID-19輕症免通報免隔離,快篩陽性輕症民眾如出現重症警示症狀請立即就醫,確診高風險民眾符合條件仍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

    發佈日期:2023-03-16

    今(16)日表示國內疫情持續穩定且處於低點,快篩陽性之輕症或無症狀民眾免通報免隔離措施將自3月20日(個案採檢日)起實施。民眾自行快篩陽性後,如出現重症警示症狀,或是屬於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評估開立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民眾快篩陽性後,如出現下列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或無發燒之情形下心跳>100/分鐘,請立即撥打119、或請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步行、開車前往就醫。指揮中心特別提醒,65歲以上、孕婦、產婦(產後六週內)、具慢性病(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炎、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30)或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之民眾,為感染COVID-19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對象,於快篩陽性請儘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

    「公費COVID-19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之領用亦自320日起同步調整,如為前述檢驗陽性之併發症高風險民眾,儘速就醫後,經醫師診察評估為發病5日內且符合「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之重症風險因子之藥物適用條件者,可由診療醫師開立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處方,至全國約2,700餘家口服抗病毒藥物合約機構領用藥物治療。醫事機構於開立或調劑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可自主上傳IC卡藥物作業,以掌握藥品使用流向。

    兒童染疫後重症機會低於成年人,且兒童較不擅於表達自身感受,如家中兒童快篩陽性後,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或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請家長儘速帶往就醫;若出現抽搐、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等症狀時,請立即送醫治療。

    320日起輕症免隔離新制上路後,請篩檢陽性之輕症或無症狀民眾配合「自主健康管理指引」,有症狀時在家中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並請注意自身健康狀況,依照前述建議適時就醫,以獲得妥適醫療照護。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請勿從事群聚型的活動,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保護自身及他人安全,邁向疫後新生活

    ◎第三波Omicron疫情持續下降,上週平均每日新增8,804例COVID-19本土個案;另新增65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

    發佈日期:2023-03-16

    今(16)日公布國內上週(3/10-3/16)平均每日新增8,959例COVID-19確定病例,其中為8,804例本土個案及155例境外移入;另上週平均每日新增研判41例死亡。較前一週均呈下降趨勢。另新增檢出65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39例本土個案及26例境外移入。自2020年起國內COVID-19累計10,206,482例確診、18,656例死亡。

    全國COVID-19本土新增病例數持續下降,中重症數及死亡數緩降,呼籲長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接種次世代疫苗和完成基礎劑與及早用藥,並持續監測防疫措施鬆綁後對疫情影響及變異株變化

    防疫逐漸穩健開放,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Q.1、BF.7、XBB等新興變異株仍具效力,請民眾一起參與「疫苗加一」活動,提升預防保護力,安心恢復正常生活。另亦提醒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配合各項防疫規範,並建議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

    ◎「臺灣社交距離APP」新增「防疫資訊及不實疫情消息澄清」訊息推播功能

    發佈日期:2023-03-16

    配合320日起,COVID-19輕症免通報、免隔離,改為「0+n自主健康管理」,臺灣社交距離APP同步進行轉型改版,該APP將於3月27日起停止「每日接觸狀況」及「確診者上傳隨機ID」功能,並新增「防疫資訊及不實疫情消息澄清」訊息推播功能。

    臺灣社交距離APP改版後,可透過平台即時推播防疫相關訊息,強化防疫政策之有效性,另各社群媒體流傳不實疫情消息時,一經政府機關查證,亦可透過推播澄清資訊直達使用者,增強防疫韌性。目前「臺灣社交距離APP」在Google Play平台,已於今(2023)年3月6日改版上架, 1;App Store平台於今年2月28日改版上架,版本號為3.0.0,歡迎民眾踴躍下載使用。

    請民眾維持個人衛生好習慣,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下載並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並籲全民踴躍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身群體免疫保護力,共同邁向疫後新生活。

    ◎有關國內現有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恢復提供未滿18歲等族群之第一劑基礎劑接種,尚未接種基礎劑民眾可選擇接種

    (16)日有關國內現有之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未解凍效期,已核准由原廠製造日起12個月展延至18個月,其中成人劑型未解凍效期展延至今(2023)921日,另兒童劑型及幼兒劑型展延至今年1031日。故指揮中心原於今年2月6日宣布請民眾留意之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接種時程(含預約作業)注意事項不再適用,即日起恢復或持續提供幼兒、兒童及青少年第1劑基礎劑接種,以及5歲以上後續劑次接種使用;提醒尚未接種基礎劑或後續劑次對象可選擇接種。

    防疫措施逐漸鬆綁,接種COVID-19疫苗可減少感染,並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請民眾儘速完成接種,提升保護力,解封更安心。民眾可透過疾管署官網「疫苗加一,解封安心」專區,查詢該專區中的「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 https://gov.tw/DNg ),利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選擇住家或工作地附近之接種地點就近接種

    ◎新增4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籲請民眾避免與不特定人士之親密接觸,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

    發佈日期:2023-03-14

    (14)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3例位於北部、1例於南部,年齡介於3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226日至3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8日至310日間確診陽性。

    我國自去年6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包括德國、美國、奧地利)。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2023)38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4%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9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8%

    有關第一階段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預防接種作業,考量現階段疫苗量及疫苗儲存特性等因素,以採「集中接種」及「皮內」注射方式辦理為主,以達疫苗之最大效益,並先以6個直轄市各設置1家合作醫院為先。該署已完成第一階段猴痘疫苗接種相關作業之前置準備,包括完成修訂疫苗接種作業須知、民眾接種須知與同意書、疫苗使用與管理方案、衛教及教育訓練教材等,以利醫療院所人員訓練及執行接種服務使用,並預計醫院需一週完成各項前置作業。

    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近期社區內出現腸病毒71型輕症,且腹瀉就診人次高於去年同期,請民眾注意個人衛生及環境清潔 

    發佈日期:2023-03-14

    今(14)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71型輕症確定病例,前次檢出腸病毒71型個案為前(2021)年,該2例腸病毒71型個案均居住於北部,分別為1歲男童(有發燒、活動力下降症狀)及4歲女童(有發燒、嘴巴出疹且有口腔潰瘍情形),經住院治療後症狀均已緩解。

    上週(今(2023)年3月5日至3月11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2,332人次,較前一週(2,277人次)略升2.4%。腸病毒71型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家長及幼兒照顧者特別留意幼兒健康情形,一旦出現肢體無力麻痺,或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醫院治療,掌握治療先機。

    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應教導幼童出入安親班、托兒所、室內兒童樂園等人員互動頻繁場所、返家或進食前皆須確實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洗手;若身體不適,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腸病毒傳染力強,除了嬰幼兒外,成人也會有感染,只是症狀大多輕微,易與一般感冒混淆,且酒精乾洗手等對腸病毒抑制較無效果,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使用消毒水進行環境清潔,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

    上週(35日至311)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達165,230人次,高於去(2022)年及前年同期(分別為160,864及138,045人次),近期腹瀉就診人次持續處高點;全國近4週(2023年第7至2023年第10週)共接獲78起腹瀉群聚通報,其中52起檢出諾羅病毒(佔67%)。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及群聚通報案件數均高於去年同期,群聚事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且容易引發群聚感染,提醒民眾務必留意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正確洗手;烹製菜餚應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應分開處理,並避免食用未充分煮熟的蛋、肉類或貝類等水產品。有疑似症狀(尤其是食品從業人員),應在家休息,至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如需外出應佩戴口罩,避免傳染他人。另因南部水情嚴峻,提醒民眾勿因節水而忽略手部衛生。

    ◎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且上週新增3例流感重症案例,提醒民眾勿輕忽流感威脅,如有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以掌握治療契機

    發佈日期:2023-03-14

    今(14)日表示,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46,948人次,較前一週略升3.6%,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為多、其次為腺病毒。本流感季自去(2022)年10月1日起截至今(2023)年3月13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62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39%),92%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76%具慢性病史;其中死亡11例(10例H3N2、1例B型),均具慢病史且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上週新增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AH3N21AH1N1),為2例男性及1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其中1例具慢性肺疾、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等潛在疾病史,發病日介於今年32日至310日。上週無新增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目前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請民眾勿輕忽流感威脅,務必落實勤洗手、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應留意是否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佩戴口罩儘速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自身健康狀況。

    如遇病人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如附表),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新聞稿

    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  關心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