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內外疫情專區

Print
    最新國內疫情公告(108/11/18-108/11/24)
    資料來源:內科部(台南分院)

    最新國內疫情及新聞108/11/18-108/11/24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疾管署澄清:感染鼠疫的跳蚤不會透過網購途徑附著於物體上帶入國內,請民眾放心   發佈日期:2019-11-22

            有關網路謠傳「從淘寶買東西附帶的紙箱會不會帶跳蚤或蟲卵傳鼠疫進來」以及「從淘寶買衣服會不會帶跳蚤傳鼠疫進來」的流言,疾管署澄清如下:
            鼠蚤叮咬已感染鼠疫的鼠隻時,鼠疫桿菌便經由吸吮入的血液,進入蚤類的消化道,由於鼠疫桿菌帶有凝集素,會使得在某些蚤類的前胃部分形成膠狀團塊,阻塞著蚤類的消化道,而鼠疫桿菌便在這團塊中增殖。由於消化道被阻塞,蚤類因肌餓而再叮咬另一隻宿主時,會將在其中的鼠疫桿菌傳到新宿主身上,人類一般也是因為這種方式受到感染的。
           由於感染鼠疫的跳蚤會因鼠疫桿菌繁殖導致腸胃阻塞而一直處於極度飢餓須不停吸血的狀態,因此會不停尋找新的動物吸血,不可能停留在紙箱或衣服上而不去尋找新的吸血對象,蚤類的蟲卵也不會帶有鼠疫桿菌,因此上述都非鼠疫的傳染途徑。
           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前往內蒙古等地區避免接觸囓齒類動物,勿生食肉類或接觸動物死屍,以減少鼠蚤叮咬及感染鼠疫的風險。返國入境時如有不適症狀,應通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就醫時請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中國大陸今年迄今累計4例鼠疫病例,疾管署持續落實機場港埠檢疫措施,籲請民眾前往內蒙古等地區避免接觸囓齒類動物  發佈日期:2019-11-22

         疾病管制署指出,中國大陸今(2019)年迄今累計確診4例鼠疫病例,首例為9月發生於甘肅省酒泉市之敗血性鼠疫死亡案例,近期3例病例都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其中11月12日公布之2例肺鼠疫個案為當地牧民夫婦,已轉至北京醫院接受治療。
         疾管署表示,國內自1953年後未再出現鼠疫病例,為防範鼠疫透過國際往來移入國內造成疫情傳播,疾管署檢疫人員持續於國際港埠執行入境發燒旅客篩檢及健康評估,另定期於國際港埠監測鼠隻病媒及其血清檢體檢測,並請港埠經營管理單位加強港區環境之整理整頓,要求入境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管理者落實防鼠措施。
        鼠疫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發生於囓齒類小動物及其跳蚤間,並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最初症狀為遭跳蚤咬傷部位附近的淋巴腺發炎,稱為腺鼠疫,後續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包括腦膜。肺的次發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縱膈炎或引起胸膜滲液,肺鼠疫之飛沫傳染可進一步造成人與人之間傳染流行。鼠疫如未經治療其致死率為30%至60%,但現代醫療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已可顯著降低腺鼠疫之致死率。
        疾管署提醒,中國大陸之鼠疫自然疫源區包括西部旱獺疫源地、西南家鼠疫源地、華北沙鼠疫源地及喜馬拉雅旱獺鼠疫疫源地,歷年雲南、貴州、廣西、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區均有個案發生,國內旅行業者及自助旅行者,如規劃中國大陸上述地區行程時,應安排乾淨衛生的住宿場所,旅遊期間避免接觸鼠類或其他野生動物(尤其是囓齒類動物),勿生食肉類或接觸動物死屍,以減少鼠蚤叮咬及感染鼠疫的風險。返國入境時如有不適症狀,應通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就醫時請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國內首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確定病例,籲請民眾於山林活動注意防護措施,防範蜱蟲叮咬  發佈日期:2019-11-19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首度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簡稱SFTS)確定病例,為北部70多歲男性,近期未出國,但常至山區活動,因陸續出現發燒、嘔吐症狀多次至診所就醫,其後因出疹及意識改變,於11月3日送醫並收治住院,醫院採檢後通報疑似登革熱,11月6日疾管署檢驗登革熱結果雖為陰性,但經防疫檢驗人員細心探究及深入檢驗,於11月13日晚間檢驗判定為SFTS病毒陽性,並於昨(18)日召開之專家會議確認,其病毒序列與日韓流行株相近。個案目前因SFTS合併綠膿桿菌菌血症及凝血功能異常持續於加護病房隔離並接受輸血及抗生素等治療

             衛生單位啟動各項防治工作,包括於個案居住地及周邊進行環境調查、病媒蚊化學防治及接觸者之健康追蹤與衛教。防疫人員在個案住家附近並無採獲蜱,因個案發病前有山區活動史,研判曾遭蜱叮咬之可能性高,將進一步針對個案可能之野外活動地進行調查,以釐清感染源。

             疾管署指出,我國過去無SFTS確定病例。國內自2013年起針對登革熱、屈公病及日本腦炎通報病例同時進行SFTS檢驗,2018年起亦將恙蟲病通報病例同步檢驗SFTS,除今日公布之首例外,其餘結果皆為陰性。
             SFTS屬於蜱媒病毒感染,於2009年首度於中國大陸發現,近年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皆有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發生,致死率約5%至15%,疫情多在5至10月,主要發生於山區及丘陵地區,透過SFTS主要病媒長角血蜱之叮咬而傳播。SFTS潛伏期約7至14天,人類遭帶有SFTS病毒的蜱蟲叮咬後,咬傷部位多會出現紅腫、皮疹、水皰或瘀斑;感染者多數有發燒、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的情形;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SFTS雖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但透過積極之支持性療法可降低致死率。另直接接觸急性期病患高病毒濃度的血液或體液也可能導致感染,但實際案例極少,顯示長角血蜱叮咬仍為最主要傳染途徑。
              疾管署表示,蜱蟲俗稱「壁蝨」或「八腳怪」,以棲息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為主,4月至10月為國內蜱蟲活動季節,蜱蟲可能傳播萊姆病、Q熱、SFTS等疾病,國外亦有蜱蟲隨候鳥遷徙跨境傳播疾病之案例,民眾應注意防蜱叮咬,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這些區域,應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衣物及皮膚裸露處可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蟲藥劑。結束戶外活動後應檢查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若發現遭蜱蟲叮咬,應使用鑷子夾住蜱蟲的口器,小心將其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儘快沐浴更衣,以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暴露史,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腸病毒疫情持續下降,新增2例重症,籲請民眾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加強留意重症前兆 發佈日期:2019-11-19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近日天氣轉涼,腸病毒疫情持續下降且上週就診人次已低於流行閾值,疾管署提醒家長等幼兒照顧者仍應持續加強手部衛生,以遠離腸病毒威脅;如家中幼兒確診腸病毒,請落實生病在家休息,避免造成幼童間交叉感染,並加強留意重症前兆。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1月10日至11月16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9,97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且低於流行閾值(10,500人次)。近四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惟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而今年截至目前累計59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1例死亡,而感染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多(46例)。
             疾管署呼籲家長等幼兒照顧者留意腸病毒重症前兆,如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請儘速帶往大醫院就診,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期。

     

    高雄榮總臺南分院關心您

    :::